回上一層 回上一層

婆羅門分舍利


題名
婆羅門分舍利
其他題名
技法
圖像經典來源/文本名
圖像經典來源/章節名
圖像敘事主題
構圖方位
銘刻/牓題/題記
字體
位置
語言
尺寸
風格/時代
風格/地域
風格/特徵
描述
佛陀肉身荼毘(即火葬)後,留有眾多舍利:佛頂骨一枚、佛指骨兩枚、佛牙四枚與八萬四千顆舍利子。當時拘尸那迦國國王本想獨佔佛陀舍利,然其餘七國國王皆派使者、軍隊前來,要求共分佛舍利。起初拘尸那迦國國王不肯,眼看爭奪佛舍利的戰爭便要一觸即發,好在有一名香姓婆羅門前來規勸,以如來教導法言,旨在和平委婉勸說:「寧可爭佛舍利共相殘害?」。最終將佛舍利分為八份,由各國國王帶回建塔禮拜,而香姓婆羅門則將盛裝佛舍利的瓶子,也建塔祭拜,而最晚趕到的畢缽孔雀王因分不到佛舍利,而將荼毘燒盡的餘灰帶回建塔供養。
此座描繪為婆羅門正在將佛舍利分成八份的場景。畫面正中可見婆羅門結跏跌坐坐於高台上,前方擺有許多圓形的舍利子罐,而圍繞在兩者身旁的是,眾多等待分舍利的國王們。

註:
●材質:片岩(AAT: 300011626)
●參考書目:宮治昭著,李萍譯,《犍陀羅美術尋蹤》,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頁112-117。宮治昭著,李萍、張清濤譯,《涅槃和彌勒的圖像學》,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頁92-124、136-151。 Harald Ingholt, Gandharan Art in Pakistan, New York: Pantheon, 1957. p.98+pl.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