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層 回上一層

佛陀苦行像


題名
佛陀苦行像
其他題名
苦行中的釋迦牟尼像●佛陀苦修像●釋迦如來坐像
技法
圖像經典來源/文本名
圖像經典來源/章節名
圖像敘事主題
構圖方位
銘刻/牓題/題記
字體
位置
語言
尺寸
風格/時代
風格/地域
風格/特徵
描述
悉達多太子在離城出家後,為了尋找終極解脫的方法而四處求道。最後來到了位於尼連禪河(Nairanjananadi)旁的苦修林,進行了長達六年的絕食禪坐苦修,並誓言不證得佛道,絕不起身。
本作採用極為寫實的手法雕刻而成,即便人體結構在生理解剖學上不完全正確,仍舊充分表現出太子長時間苦修下生死交關的極限狀態,為犍陀羅成熟期前期風格的代表作品之一。太子雙手結禪定印,於台座上結跏跌坐。頭髮於頭頂結成饅頭狀髮髻,波紋狀的髮紋成對稱分佈。眉間綴有陽刻白毫。面部極為削瘦,眼窩兩頰深陷,眉骨鼻梁顴骨突起,額上可見浮出的血管,雙眼緊閉,小嘴薄唇,波紋狀的鬍鬚沿臉頰兩側與頭髮相連,背後帶有圓形素面頭光。太子肋骨隆起,腹部凹陷,連珠狀的骨骼沿著頸部向下延伸,胸腔上遍佈著浮起的血管,表現出長期饑餓下,營養失調的人體樣貌。雙臂骨瘦如柴,皮膚緊貼著骨頭,袈裟因肩膀無法支撐而垂至關節處,在在表現出太子絕食苦修下,飽受飢苦的肉體。然而,即便肉體飽受折磨,太子的表情依舊維持堅定不移的樣貌,一心專注於尋找解脫成道的真理,三角形的結構,更使本作表現出穩固的安定感。太子身下的台座上,敷著吉祥草。前方正中央刻有立於柱狀台座上,燃著聖火的香爐,兩側各有三名僧侶著袒右肩式袈裟成對稱分佈,中間兩人單膝下跪,外側四人站立合掌,朝向香爐禮拜。日本學者田辺勝美認為,此六人應為太子出家時,淨飯王下令一同陪同出家的五位釋迦族人,後成為佛陀最初的五位弟子,以及太子成道前最後一位老師鬱頭藍弗・優陀羅羅摩子仙人(Uddaka-Rāmaputta)。



註:
●材質:片岩(AAT: 300011626)
●參考書目:田辺勝美,〈ガンダーラの仏教美術〉,《世界美術大全 東洋編15:中央アジア》,東京:小学館,1999,頁:138-148+369。 孫英剛、何平,《犍陀羅文明史》,北京:三聯書店,2018,頁328-331。 樋口隆康、宮治昭、田辺勝美 編,《巴基斯坦犍陀羅藝術展覽圖錄》(パキスタン・ガンダーラ美術展図録),東京:日本放送協會,1984,頁150。 Harald Ingholt, Gandharan Art in Pakistan, New York: Pantheon, 1957, p. 62, pl. 52.
●發現地點:西克里 Sīkri(TGN: 8055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