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層結構圖像
- 題名
- 犍陀羅藝術
- 其他題名
- 作品類型
- 石窟類型
- 材質
- 可能作者
- 關係人
- 尺寸
-
高 0 cm 寬 0 cm 深 0 cm 直徑 0 cm - 製作時間
-
年代             朝代             執政帝王 - 地點
-
發現地點             保存地點             保存機構             製作地點             - 參考文獻
-
●田辺勝美,〈ガンダーラの仏教美術〉,《世界美術大全 東洋編15:中央アジア》,東京:小学館,1999,頁:138-148。
●約翰・馬歇爾著,王冀青譯,《犍陀羅佛教藝術》,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89。
●高田修,《仏像の起源》:東京:岩波書店,1967,頁:251-256。
●宮治昭著,李萍譯,《犍陀羅美術尋蹤》,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頁:7-63。
●Alfred Foucher, L'art Gréco-bouddhique Du Gandhâra: Étude Sur Les Origines De L'influence Classique Dans L'art Bouddhique De L'inde Et De L'extrême-orient, vol. 1&2., Paris: E. Leroux, 1905-1951.
●Harald Ingholt, Gandharan Art in Pakistan,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57, pp. 13-41.
●Ludwig Bachhofer, Early Indian Sculpture, New Delhi: Munshiram Manoharlal, 1973. - 描述
-
犍陀羅地區位於今印度西北方,以及巴基斯坦東北方一帶,自古以來便是東西貿易、交通往來的必經之地。犍陀羅地區因其地理位置,曾先後有希臘、印度、波斯等民族政權佔領此地,並在此相互交融,而形成該地獨特的文化特徵。
犍陀羅佛教藝術的確切起源,目前仍是眾說紛紜。普遍認為,佛教大約是在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時代(B.C. 268-B.C. 232)傳入犍陀羅地區,但並未立刻產生影響。根據考古的結果而言,犍陀羅佛教藝術的大量出現,約是在貴霜王朝時期(西元一世紀初至四世紀末),中因波斯族的入侵(三世紀初到四世紀中)而出現短暫的衰退,後於笈多王朝(西元四世紀初至六世紀中)時復甦並隨著笈多王朝的式微而走向凋零。現今學界普遍認為,犍陀羅為最早開始塑造佛像的地區之一,然而確切而言是秣菟羅還是犍陀羅較早,仍舊未有定論。犍陀羅藝術的主要特徵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點:一、吸收希臘羅馬式雕像/浮雕的構圖結構;二、重視人體結構以及理想人體表現的寫實手法;三、人體、衣物表現富有動感;四、融合東西方神話、民間傳說創造出具有當地特色的佛教雕塑。
針對犍陀羅佛教藝術的分期,同樣也有許多種的說法,目前較多人使用的多半是以英國考古學家約翰・馬歇爾(John Hubert Marshall, 1876-1958),於其著作《犍陀羅佛教藝術》(The Buddhist Art of Gandhara: the Story of the Early School, Its Birth, Growth and Decline. 1960)中所提出的劃分方式。馬歇爾根據其實地的考古結果,首先以波斯族入侵作為分界,將貴霜朝統治時期稱為前期,笈多朝統治時期稱為後期,前期以石雕作為主要媒材,而後期則以泥塑為主。在前期之中,又可細分為幼年期、童年期、發育期以及成熟前、後期,每一時期都具有一種概念上的轉變。然而,隨著越來越多考古證據的出現,馬歇爾的分期方式也受到了質疑,例如:前期與後期的創作媒材便不符合考古的證據,因此開始有學者陸續對該分期方式提出修正,其中日本學者高田修(1907-2006)於1967年的巨作《佛像的起源》(仏像の起源,1967)中,便以馬歇爾的分期為基礎,提出了修正後的版本。
兩者之間最大的差異首先在於起源的時間點,高田修認為在進入到貴霜王朝之前的藝術創作,並不能稱之為佛教藝術,即便在形式上與後來的佛教藝術類似,然而由於其創作主題仍舊以希臘式為主,因此只能將其稱作為「先驅藝術」,而非如馬歇爾將其歸為犍陀羅佛教藝術的幼年期。其次,是針對單尊佛像的出現時間,馬歇爾認為單尊佛像的出現標示著犍陀羅藝術進入到成熟期前期的階段(A.D. 110-A.D. 140),大約是落在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王在位期間,然而高田修認為迦膩色迦王在位的期間,應該再稍晚一點,約落在A.D. 125-A.D. 150左右,因此單尊佛像的出現時間應也落於該區間。最後,是針對波斯族入侵的期間,馬歇爾認為在此期間,犍陀羅佛教藝術受到異文化政權的影響而滅跡,然而考古的發掘上,仍舊可以找到約略是出自於該時期的佛教藝術作品,而推翻了馬歇爾的說詞,因此高田修將該階段修正為一過渡階段,由石造逐漸轉向泥塑的時期。
關於犍陀羅藝術的分期方式,除了上述的馬歇爾—高田修一派外,尚有如德國藝術史學家巴赫霍夫(Ludwig Bachhofer, 1894-1976)的風格分析派;丹麥裔美國考古學家(Harald Ingholt, 1896-1985)根據考古經驗提出的類群派;以及福歇爾(Alfred Charles Auguste Foucher, 1865-1952)的希臘起源派等。然而,上述的其餘派別皆未如馬歇爾—高田修一派的分期方式,能較為完整的涵蓋整個犍陀羅藝術的發展,因此除特定研究時會採用外,普遍上多半以馬歇爾—高田修派的分期方式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