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奇大塔


題名
山奇大塔
其他題名
山奇一號塔
作品類型
佛塔
石窟類型
材質
磚、石
可能作者
關係人
尺寸
16.46   m
0   
0   
直徑   36.6   m
製作時間
年代            
朝代            
執政帝王
地點
發現地點            印度 India
保存地點            山奇 Sāñchī
保存機構            
製作地點            山奇 Sāñchī
參考文獻
描述
山奇佛教遺址(Buddhist Monuments at Sāñchī ),位於印度中央邦(Madhya Pradesh)毗底沙(Vidisha)市的西南方9公里處,依鄰近遺址的山奇(Sāñchī)村落命名。從公元前3世紀開始,這裡逐漸形成擁有僧院、寺廟及佛塔等建築的聚落,至12世紀以前一直都是印度佛教的中心,今為印度現存最古老的佛教遺跡,1989年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遺址中三座主要的佛塔,在考古報告裡被編為一、二、三號塔,其中一號塔因規模最大,整體結構與塔門雕刻為三者中保存最完整的,而習稱為山奇大塔(The Great Stupa at Sāñchī );因塔前立有阿育王柱,推測始建於阿育王時期(西元前3世紀左右),原為小形磚塔,後世擴建佛塔、增建欄楯與塔門,成為現今的模樣。

山奇大塔由「覆缽式佛塔」和「環繞佛塔的欄楯」兩部分組成。佛塔底層為圓形塔基(高約4.25公尺),塔基上是半球形覆缽狀的塔身(高12.8公尺,直徑32.3公尺),塔頂有近代修復的方形欄楯、輪杆與傘蓋。塔基較塔身寬大,繞著塔身留出寬約1.7公尺的環道,外側護以欄楯,參訪者可經由建於塔南的台階登上環道繞塔。

佛塔周圍一圈的欄楯,是由120根高約2.4公尺的八角形石柱、柱間的石貫、橫置於柱上的石樑組成。從空中俯視,平面呈東西短、南北長的橢圓形,為塔南的台階留出空間。欄楯東、南、西、北四面開口,豎立著四座雕飾精美的塔門。門上的立體雕像有各種人物、動物、藥叉等;而滿布塔門的浮雕,內容包含不斷重複、對稱出現的裝飾圖像(Decorative Elements),如蓮花、生命樹、渦捲紋等,以及表現佛教故事場景的宗教性圖像(Legendary Scenes),如過去七佛禮拜圖、逾城出家、降魔成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