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陽市靈泉寺大住聖窟


題名
河南安陽市靈泉寺大住聖窟
其他題名
大住聖窟
作品類型
石窟
石窟類型
方形
材質
可能作者
隋代高僧靈裕
關係人
尺寸
260   
340   
340   
直徑   0   
製作時間
年代            開皇九年
朝代            隋
執政帝王 隋文帝
地點
發現地點            中國
保存地點            安陽縣
保存機構            
製作地點            安陽縣
參考文獻
● 河南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寶山靈泉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頁3。

●李玉珉,〈寶山大住聖窟初探〉,《故宮學術季刊》,v.16 n.2,頁1-52。
描述
大住聖窟位於寶山南麓的斷崖上。齊隋高僧靈裕法師於隋開皇九年(589年)開鑿,是一有紀年的隋代石窟。窟門面南,窟平面成方形,進深與面闊皆為3.4米,高2.6米。窟門呈圓拱狀,門楣作尖拱形,門外東西兩側分別雕有「那羅延神王」和「迦毗羅神王」像。全窟採三壁三龕的形式,以北壁盧舍那佛、西壁阿彌陀佛和東壁彌勒佛為主尊,三主龕兩側各刻七列坐佛,入口東側內壁鑴刻二十四傳法聖師像,石窟內外尚刻寫多部佛經以及諸多佛名。此窟不管是在佈局、刻經內容和造像題材都可見北齊風格,而大量的佛名和寫實的造像風格則為隋代特色,至於二十四位傳法聖師像,更是影響了武周時期洛陽龍門的擂鼓臺中洞及東山看經寺窟中的廿十九祖像。
石窟除具有明確年款外,造像題材和刻經內容也反映了齊隋高僧靈裕法師的教學主旨。如:造像方面,窟內的三龕主尊是依據《華嚴經》(盧舍那佛)、《無量壽經》和《往生論》(阿彌陀佛)、《彌勤上生兜率天經疏》和《彌勤下生經疏》(彌勤佛)而建造;窟外門口兩位神王則出自《大方等大集經.月藏分》。在刻經方面,有《勝鬘經》、《大方等大集經.月藏分.法滅盡品》、《大方等大集經.月藏分.分布閻浮提品》、涅槃經系的《摩訶摩耶經》及參考《大般涅槃經.聖行品》而做成窟外東側壁的〈無常偈〉,這些造像與經文引用來源皆與靈裕法師的佛教論著與著疏息息相關。
此外,大住聖窟與大留聖窟皆屬於靈泉寺石窟群,大住聖窟位於靈泉寺西側寶山,而較早期的大留聖窟(鑿於東魏武定四年(546年))則位於東側嵐峰山,兩者間具有承繼關係。大留聖窟從造像與力士設置可見北齊特色,而大住聖窟也保留部分北齊特徵,兩者台基上皆有神王像的裝飾。而北齊另一特色也呈現在造像方面,例如大住聖窟西壁龕中的菩薩頭帶低冠、額頭較方,臉頰豐腴、整體姿態略顯僵硬。然而,除以上幾點兩窟具有共通性外,大住聖窟的內部設計與窟頂裝飾紋樣皆不同於大留聖窟。首先,大留聖窟採ㄇ形龕,三壁各設有一尊佛像,南北兩壁各開四個小龕,龕內雕有神王像;大住聖窟則為三壁三龕,除各壁面設置一佛二協侍,每壁兩側再各開七小龕,內鑿七小坐佛。至於窟頂紋樣,大留聖窟沒有任何紋樣,但大住聖窟在窟頂中央有一蓮花,除南披外,東西北披都刻有一如意寶珠與兩飛天,這些設計與鑿於北齊年間(550-577年)的南響堂山石窟相似度高。
綜觀以上,大住聖窟無論在石窟形制或經文選擇與配置,皆可確認是一座與禮懺有關的石窟。再者,從窟內的造像與圖像得知,大住聖窟具有繼承前代(北齊),啟發後代(唐代)之特殊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