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石窟整體概述


題名
雲岡石窟整體概述
其他題名
作品類型
石窟
石窟類型
材質
可能作者
關係人
尺寸
0   cm
0   cm
0   cm
直徑   0   cm
製作時間
年代            
朝代            
執政帝王
地點
發現地點            中國
保存地點            山西省大同市
保存機構            
製作地點            
參考文獻
●李玉珉,〈第四章 北朝的佛教美術(一)──北魏〉,《中國佛教美術史》,頁36-69,臺北市:東大圖書,2001年。

●宿白,〈雲岡石窟分期試論〉,《中國石窟寺研究》,頁76-88,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宿白,〈平城實力的集聚和”雲岡模式”的形成與發展〉,《中國石窟寺研究》,頁114-144,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描述
雲岡石窟,位於今山西省大同市(原北魏首都平城)西十五公里的武州山南麓,又名武州山石窟,舊稱靈巖寺石窟。後因明代於武州山上建雲岡堡,遂改稱雲岡石窟。其開鑿年代正是北魏太武帝廢佛後,文成帝復興佛法之時,北魏營造石窟寺的現象與範圍廣而普遍,其中與雲岡同具代表性者,另有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鞏義縣的鞏縣石窟、甘肅敦煌的莫高窟,以及天水東南的麥積山石窟等。

關於雲岡石窟的開鑿可見於《魏書‧釋老志》:
  和平(460-465)初,(道人統)師賢卒。曇曜代之,更名沙門統。……曇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開鑿五所,鑴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時。
  
而後,正光末年(524)因公至平城的酈道元,也曾在《水經注‧漯水》簡記盛況:
  武州川水又東南流,水側有石祇洹舍並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因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

該石窟工程的結束,在金皇統七年(1147)曹衍撰《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中,據當時窟內所存遺刻的最晚紀年是孝明帝正光五年(524),謂「終乎正光」。自和平初年(460)至正光五年(524),共計六十四年。

雲岡石窟可分為東、中、西三區,大小窟龕有兩百多個,雲岡石窟文物保管所(現雲岡石窟研究院)編有窟號者有四十五窟,造像約五萬一千餘尊;主要的大型洞窟都開鑿於北魏定都平城期間。據《魏書》可知獻文帝、孝文帝曾多次行幸武州山石窟,加上包括太武帝在內的帝王皆遵奉佛教(雖曾短期廢佛,但反而刺激後續的佛教發展),因此帝王的支持是促使其發展的動力。此外,在遷都洛陽前(398-493),平城人口包含許多來自被北魏征服之地的吏民、巧匠;而北魏又與西域諸佛教國家、地區交往頻繁,故造就雲岡石窟不同時期的風格特色。

按石窟形制、造像風格與類型,可分為三期。

  第一期開鑿於和平年間(460-465),位於西區東側,是曇曜主持的五窟,即今第十六至二十窟。窟室呈馬蹄形平面、穹窿頂,部分保存有窟門者,上方鑿有明窗,與中亞石窟形制相似,如中亞巴米揚及新疆克孜爾的大像窟。
  石窟造像則由三佛組合,主像形體高大,佔大部分窟內面積;第十七窟以彌勒菩薩為主尊,另四窟以釋迦為主尊。(此五窟被認為分別代表五位北魏帝王,但為哪五位皇帝,各家看法不一;另外,五窟的主尊名,仍有不同的說法。)佛像除第十六窟之外,皆為寬目高鼻、圓臉、廣頤短頸、寬肩厚胸,並有高肉髻,著通肩或右袒袈裟;菩薩斜披絡腋,胸前飾短瓔珞。在服裝方面,部分受中亞及印度影響,有的呈犍陀羅厚重衣褶,有的呈秣菟羅薄衣貼體、衣褶起伏較不大的特色。而第十六窟的佛像臉呈方形,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衣紋採直向平行且間距較寬,營造厚重下沉的質地,不同於其他四窟主尊的袈裟樣式與U形衣紋。由此可知,曇曜五窟雖在和平初年開始建造,但工程浩大,部分工程直至太和年間推動服裝改革政策後才竣工。

  第二期開鑿於獻文帝即位至孝文帝遷都前(466-493),分布於中、東區,主要特色為成組洞窟,共有五組:第七、八窟;第九、十窟;第十一、十二、十三窟;第五、六窟;第一、二窟。窟室呈方形平面、平棊頂、壁面分欄並分層布龕,有些窟口崖面雕飾著斗拱支撐的屋檐外貌,是受到漢式殿堂形式影響。此外,洞窟多具前後室(可能是承襲自古龜茲的石窟形式),或具中心柱(廟塔窟),並較第一期增加許多龕柱裝飾與邊飾花紋。
  佛像則不再單尊充滿整室,面容漸趨清秀,眉眼細長、五官柔和;服裝漸由右袒袈裟轉為寬敞厚重的褒衣博帶式。造像題材受《法華經》、《維摩詰經》影響甚深,另出現多首多臂的護法形象。

  第三期開鑿於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後至北魏亡(494-534),主要集中在第二十窟以西的西部,另含中部的第十四、十五窟,東部的第四窟,及在第一、二期窟口兩側補鑿小龕。此期以單窟形式的中小型窟為主,由職位不高的官員與一般信徒建造。造像面形清瘦,削肩且身軀較扁平,呈秀骨清像貌。佛像皆著褒衣博帶式袈裟,下擺衣褶繁密;菩薩像帔帛交叉,北魏末期更加上圓璧裝飾。

雲岡石窟分期風格變化顯著,北魏遷都洛陽後,其風格變化也影響了洛陽地區的其他石窟,如龍門石窟的古陽洞,可見身著右袒式袈裟的坐佛,亦可見秀骨清像的交腳彌勒菩薩。